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低碳时代产业面临怎样机遇、能源管理如何创新

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新网上海6月25日电(记者 陈静)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如何让减碳降污具有生命力?碳中和与数字化有怎样的关系?

中新网上海6月25日电(记者 陈静)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如何让减碳降污具有生命力?碳中和与数字化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带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记者25日获悉,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1“瞰见”对话科创人物第3辑上,多位业界人士以“聚力碳中和·管理赋能科创”为主题,共同探讨低碳时代背景下的产业机遇与能源管理创新。

致力于将城市生活污泥、工业污泥转化为替换能源的环保科技企业——国惠环保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华涵认为,目前碳中和领域里面见效最快的是以能源替代为主的零碳技术。她强调,对于环保资源循环技术来说,减碳降污同时一定要做到循环、协同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

据悉,国惠以有机污泥取代传统化石燃料,在减量、无害、稳定、资源“四化”思路的指导下,循环利用成为研发核心点。该企业创新设立的污泥发电厂通过自有技术,拓展出装备技术、智能大数据技术,搭建运营体系,与工业物联网体系相连。目前,污泥发电厂已经发展成为绿色低碳产业园。

华涵解释道,相比垃圾发电,污泥发电增加了前端脱水这一预处理环节的创新。污泥含硫量很高,焚烧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通过高效氧化技术可以降低污泥焚烧带来的污染。多个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企业高难度的全链条处理和较深的技术护城河。

天能集团首席信息官、数字化创新中心总经理宋锐的分享从新能源企业的碳中和以及数字化实践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数字化转型本质上需要企业解决数字经济时代战略愿景如何落地的问题,需要从时代战略、业务变革、数据资产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宋锐强调,碳中和、数字化、管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元素,做相关重构、构建产业生态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他指出,碳中和要求每家企业深刻变革业务,最终形成可积累数字资产,才可以把碳中和、碳排放持续下去。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战略与项目管理总监龚庆杰认为,在汽车行业拥抱电气化战略、电池生态、供应链协作和循环经济等诸多机遇的同时,电动车充电设施尚未普及、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难度大、供应链庞大和可再生能源获取较难等是汽车行业在双碳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业界投资人周健工认为,碳的问题由气候变化导致,本质上是能源问题,将碳数量和价格相结合的碳交易市场机制需要覆盖所有行业。 据悉,能源领域光伏、风电、氢等替代性能源的价格在进一步下降,储能的成本也逐渐降低,可再生能源优势多多。

能源领域具有明显的工业技术和创新的特征,周健工认为,碳中和导向下能源重大变革,将在未来的产业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宋锐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碳中和并非简单减排,而是深刻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甚至会导致资源重构。 他认为,需要制定制造加循环双驱动的战略,深入优化管理模型,并利用数字化形式对企业流程进行呈现,并探索整个供应链是否真正带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

深耕汽车行业的龚庆杰直言,电气化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新能源汽车在汽车行业中的贡献是颠覆性的。他表示,在碳中和导向下,传统车企正加速电气化转型进程,同时也在自动驾驶、智能互联、汽车共享等领域与科技企业深化合作,助推产业的新一轮变革。 (完)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zonghexinwen/2021/0626/1749.html



上一篇:临清这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产业升级新引
下一篇:中国时尚合成革创新峰会举行 数字改“革”提升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 | 产业创新研究编辑部| 产业创新研究版面费 | 产业创新研究论文发表 | 产业创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产业创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