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新华时论】拥抱产业创新的“科学家时代”

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近,苏州、常州两地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都提到一个观点:推动产业创新从“工程师时代”进入“科学家时代”。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也撰文提出,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已经上

最近,苏州、常州两地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都提到一个观点:推动产业创新从“工程师时代”进入“科学家时代”。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也撰文提出,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已经上升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已经由“工程师时代”进入“科学家时代”。这提醒我们,抓产业创新,要把握新趋势新特点,主动拥抱“科学家时代”。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工程师、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科学家、需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所谓产业创新由“工程师时代”进入“科学家时代”,就是说不仅要注重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要拥有众多工程师,而且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拥有众多科学家。过去,从开展基础研究到一门新技术的诞生,周期往往很长。像“光的全反射”原理早就被揭示,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才提出光纤可用于通信传输。而现在,不管是计算机、人工智能还是其他领域的基础研究,转化为应用技术的节奏越来越快,科学家在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华为总裁任正非在答记者问时说,华为至少有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6000多名基础研究专家和6万名工程师。一家企业拥有这么多科学家,正是产业创新进入“科学家时代”的生动注脚。面对未来,谁掌握最新的科学发现成果,谁就能实现技术跨越、占据产业优势地位。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在技术创新上有优势,并因此创造了辉煌,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还存在“软肋”,主要表现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动性不强,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不够多,从事前沿性、变革性科研的科技人员较少。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企业通过积极引进“星期六工程师”,从上海聘请技术人员,以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快速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江苏企业积极引进国外资本与技术,实现了快速突破,但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要实现这方面突破,就必须以宏阔的战略眼光,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下更大功夫推动江苏创新从“工程师时代”迈向“科学家时代”。

江苏科技资源丰富、产业实力雄厚,有基础、有能力在产业创新的“科学家时代”率先作为、做出示范。相比“工程师时代”技术与产业的天然联系,在“科学家时代”,首先要直面的是科学与产业之间存在脱节的现状。这就要求一方面提升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的前瞻能力、规划能力和布局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特别要加强对关键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资源配置;另一方面,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有利于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创新活力迸发的环境,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让科学家干好“从0到1”的事,让产业孵化和工业应用干好“从1到100”的事。

当然,拥抱产业创新的“科学家时代”,也要实事求是,不可一哄而上。要把握产业创新从“工程师时代”转向“科学家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但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并不一样,应因地制宜,该抓技术创新就抓技术创新,该布局基础研究就布局基础研究。(颜云霞)

<script>=1;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zonghexinwen/2021/0311/1299.html



上一篇:36氪大公司数字化创新指南03010 |华为云为上海V
下一篇:第三届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召开 成都将把智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 | 产业创新研究编辑部| 产业创新研究版面费 | 产业创新研究论文发表 | 产业创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产业创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