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业创新研究》收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征稿要[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刊物宗[05/28]
科技创新是产业兴国的源动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作为科技研发创新、科学家交流的桥梁和载体,致力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华夏幸福素来秉持着服务国家战略的信念,发挥产业新城和城市运营优势,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作为科技研发创新、科学家交流的桥梁和载体,致力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华夏幸福素来秉持着服务国家战略的信念,发挥产业新城和城市运营优势,支持和参与科学事业发展。在此,我们创建城市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专家学者对话的平台,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科技创新等话题,探索企业和个人在其中的信念、理解和行为。
第一位嘉宾对话,我们邀请到华夏幸福高级副总裁、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战略和区域竞争力,一起畅谈科创和产业将怎样结合,以塑造国家和城市未来。
Q:今年是您第二次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本届论坛由于疫情的原因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请问觉得今年论坛有什么变化呢?智慧巅峰的碰撞,会产生怎么样的新的化学反应呢?
A:今年论坛的举行有两个背景不同,第一个就是疫情还在延续,特别是欧美国家出现了第二波疫情,使得国际交往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二个是中美关系发生变化,中美的人文交流、学术交流自去年以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次的论坛,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第一,参与人数更多,范围更广。2019年的论坛有4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还有20多位顶尖科学家与会。今年参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到60多位,还有近80位顶尖科学家、200多位青年科学家与会,所以实际上参与人数更多、范围更广。
今年论坛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国最高层领导对会议的关注。我认为,这次的会议更加务实,更注重落地。比如本届会议揭幕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以及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
第三个特点是,更多年轻人、青年学生的参与。今年有更多的青少年、更多的中学老师与校长参与了论坛,比常规的科普活动效果要好很多,实际上相当于一次更大范围的科普,能够激发更多的学生、年轻学者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吸引他们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事业。
第四个特点是,通过近期的新闻、网络传播,使中国更多的民众对自立、自强、创新产生了更大的期待。经历了华为、中兴事件以后,对中国人来讲,如何实现在产业上的自主可控,实现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成为了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会议和智慧的碰撞,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在创新方面的差距,同时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我们需要去追赶、去努力的方向。
Q: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源动力,一个世界城市既要重视科技创新,打造全球创新中心,另外也要保持产业总体规模与竞争力,如何能够实现两者的平衡呢?
A:创新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同样也决定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未来。美国的波士顿地区,在地理上叫做霜冻地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欣欣向荣的区域是阳光地带,例如加州、佛罗里达等。作为霜冻地带的波士顿地区,依靠在教育、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领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美国的硅谷地区,在半导体、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也是处于全球最高峰。亚洲地区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例如东京在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处于全球的产业创新前沿,2000年以来日本获得了18个诺贝尔奖,在亚洲处于领先;韩国首尔,在创新,特别在产业创新的一些领域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作为一个城市,真正要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做到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必须在一个或若干个产业的创新领域走到全球前沿。
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未来。但是一个城市里不仅仅只有教育、基础科研,更重要的是要把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很多区域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东京,一方面其教育科研始终处于一个较好水平,同时在高端装备、汽车材料等领域,同样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所以实际上创新和产业是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共同成长的。
当然另外一些城市,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这些城市没有坚持产业基础和持续的产业升级能力,所以它止步于现有发展水平,很难进入到世界城市的最前沿。从中国的实践来看,现在有很多独特的条件,即我们是一个世界工厂,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行转变。所以我们的创新与制造能力以及产业体系能够更好地耦合。
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以长三角地区的上海为例,从上海到合肥、上海到杭州、上海到宁波形成了若干个产业走廊。这个产业走廊的产业基础非常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健全,所以很多新兴的领域在国内是处于领先水平,例如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中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的零部件,都处于全球领先。所以在长三角地区,实际上把创新和制造、创新和产业有机地融合和耦合在一起,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这也是未来中国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发展的一个路径,即一方面要夯实创新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基础科研、产业创新方面要持续加大投入;同时要在一定的半径范围内,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使整个区域的整体建设得到提升。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zonghexinwen/2020/1112/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