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让食药材更安全放心,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取得

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日前,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在中药材农残无损脱除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解决农残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也有望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 8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农业农村部共同

日前,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在中药材农残无损脱除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解决农残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也有望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

8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农业农村部共同修订并发布了《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标准管理问题协商意见》,明确提出“农药残留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农药残留问题纳入食品安全标准。日前,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的中药材农残亚临界流体表面清洗无损脱除技术(下称“无损脱除技术”)完成中试,可有效降低中药材农残,并且未来有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亚临界流体技术脱农残处理前后黑木耳表面结构观察

解决中药材农残难题

华南协同创新院生物活性分子开发与应用创新中心负责人杨继国介绍,传统的农药残留脱除大多采用水洗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农残脱除率不高,并且清洗后的污水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无损脱除技术所使用的亚临界萃取法无毒、无害、无污染,不会造成药材缩水或变形,可实现在脱除农残的同时,完好保存药材的内部结构和成分,且可循环利用溶剂,成本低、易加工,具备极大优势。

亚临界流体提取小试设备

农残种类众多,因此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对多种农残进行试验。杨继国团队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全部实验,采用亚临界萃取法对中药材枸杞、大枣、黑木耳等材料中的不同种类农残进行同时脱除。目前,无损脱除技术对多种中药材中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等农残已实现80%以上的脱除率,对毒死蜱、克百威、氟虫腈等农残的脱除效果良好,对其他种类农残的消减作用显著。

经过长期科研攻关,无损脱除技术很快将能投入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亚临界萃取技术可实现精油、色素、真菌毒素等的脂溶性提取,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技术。”杨继国说。

亚临界流体中试生产线

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

自2017年10月入驻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以来,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生物活性分子开发与应用创新中心取得了大量成果:10款新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申请发明专利33项,其中2项已授权;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论文11篇;与5家企业分别签订200万元经费的研究合同,成立了院企联合工程中心。

以天然产物资源为对象,以突破天然产物行业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瓶颈为重点,创新中心已建立了亚临界提取技术、现代分离纯化工程等技术体系。

聚焦市场及产业需求,创新中心还与多个企业达成了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方案及配套设备。作为生物活性分子工程技术的研究平台、示范平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中心正积极创新产学研融合机制,探索高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路径。

生物活性分子开发与应用创新中心生产线

【撰文】林青 林东丽 陈启亮

【作者】 林东丽 陈启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zonghexinwen/2020/0825/692.html



上一篇:借上海创新之力,促盐城产业发展
下一篇:拓宽视野 更新理念,河北省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 | 产业创新研究编辑部| 产业创新研究版面费 | 产业创新研究论文发表 | 产业创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产业创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