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业创新研究》收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征稿要[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刊物宗[05/28]
成德眉资共建产业生态圈、创新共同体 打造引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协同发展、集群发展、错位发展。 未来,四市将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为核心,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协同发展、集群发展、错位发展。
未来,四市将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为核心,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坚持“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共建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分工协同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都市圈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势,打造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极核。
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积极引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创平台
成都有多所高校院所,德眉资也拥有顶尖技术的实验室平台。随着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打造,将迸发出更多“火花”。
拿未来将实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来说,四川大学转化医学设施、中科院光电所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中科院光电所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装置、西南交大多太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中科院高能所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成都超算中心等平台将强强联合,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而在其中,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是核心。按照部署,将按照“一城多园”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模式,优化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功能布局。
同时,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前瞻性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成都超算中心进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加快推动天府实验室、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层次科创平台,跟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研发创新,提升策源能力。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协同支持都市圈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学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学院和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承接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承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促进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难啃的“硬骨头”。四市将深化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探索试点科研事业单位区别于其他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健全科技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同时,还将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协同建设区域统一技术交易市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和大型试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沿都市圈发展主轴构建科创走廊,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协同开展双创工作,持续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完善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网络体系,共建共享“校企双进”等品牌科创活动和“科创通”“盈创动力”等科创服务平台。
共建制造业生态圈
突出打造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发展带
成都东部新区,不仅是属于成都的“热土”,更是成德眉资发展的助推器。接下来,将突出打造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带、共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跨越区域,共建制造业生态圈。四地将共同编制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推动组建一批产业生态圈建设联盟,强化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协作,构建产业功能区(园区)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带动产业链上企业的产业协作生态系统,构建都市圈“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互动新格局,共同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及千亿级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同时,突出打造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发展带。大力推进成都东进,促进成都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东移,推动德眉资三市以同城化发展为依托,与成都东进相向互动,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协作,探索在区域内共同创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更大空间尺度内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成都东进区域与德眉资发展成为都市圈增量人口和产业主要承载地。
此外,还将探索以“轻资产”模式为主导,向德阳、眉山和资阳园区输出成都品牌园区管理经验、运营模式、招商资源等。鼓励成德眉资四市按市场化运作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园区共建,支持共建园区互派科技和运营人员。在园区合作中处理好利益的分成共享,通过政策协同引导、协作企业利益结算等方式实现双赢。着力消除隐性壁垒,推动建立跨园区间的企业、技术、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政策措施。设立园区协同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支持园区共建发展。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zonghexinwen/2020/080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