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业创新研究》收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征稿要[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刊物宗[05/28]
晒亮点丨彰显“生态+科技”内涵 坚持“科技+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五月八日,在明月湖与明月山相映的湖光山色之中,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记者 张锦辉 摄 重庆日报消息,4月27日,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上,由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
五月八日,在明月湖与明月山相映的湖光山色之中,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记者 张锦辉 摄
重庆日报消息,4月27日,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上,由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清洁船,圆满完成了自己的“首秀”。
而这,只是两江协同创新区众多智能化场景应用的一个缩影。
5月8日,重庆日报记者在两江协同创新区采访时看到,这里正致力于将科技与产业、人才、生活场景、山水林田湖草保护融为一体,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已聚集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
为抗击疫情研发“黑科技”
今年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研发的一款可见光催化杀菌消毒产品投入应用,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于2019年4月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根据落户协议,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将打造以精密光谱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学研合作平台,而这款可见光催化杀菌消毒产品,正是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落户后的重要成果。
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去年7月签约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研究院签约企业数传集团于今年1月联合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出版社研发出了智能阅读机器人“RAYS小睿”。
“RAYS小睿”非常聪明,熟读学习类、社科类、文学类等图书和期刊等内容,同时支持音频、视频、电子书等多种呈现形式,满足了人们疫情期间,在家“充电”的需求。
截至今年4月底,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经吸引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落户。疫情期间,这些高校及科研院所发挥研发技术优势,加强抗击疫情的科技研发及产品推广。
有关统计显示,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后,华东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共计完成申报科技攻关项目12个,涉及应急杀菌消毒设施及高效消毒通道、高灵敏新冠病毒(SARS-CoV-2)检测试剂盒研制、智能人体外表面消毒门柜等产品和解决方案。
促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除了支持抗击疫情,两江协同创新区还将促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重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比如,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除了研发无人驾驶清洁船,还看准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机遇,准备在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方面下功夫,向落户新区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项目,以及民营火箭企业零壹空间寻求合作。
而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策划了两条高端装备产业链,该院执行院长唐剑晖表示,一条是整合重庆风电装备制造和船舶制造优势,探索“海上风电-风电制氢-氢能源船舶”项目研发;另一条是结合重庆山水城市特点,研发长江水环境应急清洁船舶、重大医疗需求应急救援车辆、高楼与山林火灾应急消防无人机,并通过智能城市指挥中心,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建设的智慧协同的一体化应急网络体系。
除此之外,中科院计算所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也提出以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学、产业互联网为主要发展方向,分别建设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学、产业互联网等3个研究中心。
“两江协同创新区坚持以‘科创+产业’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表示,双链的深度融合,有望在未来催生出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是创新之地更是宜居之地
30平方公里内拥有5个公园10余处绿地
5月8日,重庆日报记者在两江协同创新区采访发现,该区的“创新Σ空间”已率先建成,这片区域的建筑都被绿色覆盖,连楼顶都是绿色草坪。
“早在2018年,两江协同创新区设计规划总体结构时,便提出要以‘一半山水、一半城’为原则,生态用地、产学研用地、生活用地比例为3∶2∶1。”两江协同创新区负责人王飞说,打开全国各个科技创新之地的版图,不难发现,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之地,往往也是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地。杭州云栖小镇、上海张江科学城便是其中生动的教科书,两江协同创新区,也要提升“亲和力”、增加“烟火气”,为科创人才创造高品质生活。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zonghexinwen/2020/080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