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我国航天育种硕果累累

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种业是农业的基石,不仅在过去,种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种业依然重要。”2018年12月2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

“种业是农业的基石,不仅在过去,种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种业依然重要。”2018年12月2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第一次联盟大会暨航天育种论坛上说。

目前,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新品种已在农业和其他相关行业有了一定的推广应用,经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的航天育种新品种超过200个;航天育种培育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和番茄、辣椒等园艺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40万公顷,增产粮食约13亿公斤;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成果在苜蓿等牧草、林木、花卉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也有一定规模的推广应用。航天育种在推动我国作物育种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1987年8月5日,我国发射了第九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家筛选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首次进行了卫星搭载开展空间诱变实验,从此开启了我国航天育种事业。三十多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全国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机构的不懈努力,航天育种事业取得重要成就,也面临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航天搭载材料的定向筛选、植物空间环境下的栽培技术、空间诱变材料高通量分子鉴定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植物不同受体材料空间诱变的后代选择育种技术,利用空间搭载诱变材料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性筛选、品质鉴定以及杂交育种技术已成熟地运用于育种实践。从多种科学的不同视角研究空间环境对水稻、小麦、牧草和园艺作物的诱变效应,初步探索建立起地面模拟部分空间环境诱变育种技术方法。

除此之外,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成果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目前,通过航天搭载已培育出了许多具有优异性状的粮食、蔬菜、瓜果、花卉等新品种、新品系。空间诱变能够有效解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加速了我国育种事业的进程,相信航天育种技术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结合,将会推进我国航天育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梁小虹说。

“种业是农业的基石,不仅在过去,种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种业依然重要。”2018年12月2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第一次联盟大会暨航天育种论坛上说。目前,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新品种已在农业和其他相关行业有了一定的推广应用,经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的航天育种新品种超过200个;航天育种培育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和番茄、辣椒等园艺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40万公顷,增产粮食约13亿公斤;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成果在苜蓿等牧草、林木、花卉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也有一定规模的推广应用。航天育种在推动我国作物育种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1987年8月5日,我国发射了第九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家筛选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首次进行了卫星搭载开展空间诱变实验,从此开启了我国航天育种事业。三十多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全国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机构的不懈努力,航天育种事业取得重要成就,也面临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航天搭载材料的定向筛选、植物空间环境下的栽培技术、空间诱变材料高通量分子鉴定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植物不同受体材料空间诱变的后代选择育种技术,利用空间搭载诱变材料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性筛选、品质鉴定以及杂交育种技术已成熟地运用于育种实践。从多种科学的不同视角研究空间环境对水稻、小麦、牧草和园艺作物的诱变效应,初步探索建立起地面模拟部分空间环境诱变育种技术方法。除此之外,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成果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截至目前,通过航天搭载已培育出了许多具有优异性状的粮食、蔬菜、瓜果、花卉等新品种、新品系。空间诱变能够有效解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加速了我国育种事业的进程,相信航天育种技术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结合,将会推进我国航天育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梁小虹说。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qikandaodu/2020/1011/895.html



上一篇:深圳首个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落地
下一篇: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测试报告(2018)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 | 产业创新研究编辑部| 产业创新研究版面费 | 产业创新研究论文发表 | 产业创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产业创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