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业创新研究》收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征稿要[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刊物宗[05/28]
我国航天育种硕果累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种业是农业的基石,不仅在过去,种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种业依然重要。”2018年12月2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
“种业是农业的基石,不仅在过去,种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种业依然重要。”2018年12月2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第一次联盟大会暨航天育种论坛上说。
目前,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新品种已在农业和其他相关行业有了一定的推广应用,经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的航天育种新品种超过200个;航天育种培育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和番茄、辣椒等园艺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40万公顷,增产粮食约13亿公斤;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成果在苜蓿等牧草、林木、花卉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也有一定规模的推广应用。航天育种在推动我国作物育种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1987年8月5日,我国发射了第九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家筛选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首次进行了卫星搭载开展空间诱变实验,从此开启了我国航天育种事业。三十多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全国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机构的不懈努力,航天育种事业取得重要成就,也面临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航天搭载材料的定向筛选、植物空间环境下的栽培技术、空间诱变材料高通量分子鉴定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植物不同受体材料空间诱变的后代选择育种技术,利用空间搭载诱变材料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性筛选、品质鉴定以及杂交育种技术已成熟地运用于育种实践。从多种科学的不同视角研究空间环境对水稻、小麦、牧草和园艺作物的诱变效应,初步探索建立起地面模拟部分空间环境诱变育种技术方法。
除此之外,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成果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目前,通过航天搭载已培育出了许多具有优异性状的粮食、蔬菜、瓜果、花卉等新品种、新品系。空间诱变能够有效解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加速了我国育种事业的进程,相信航天育种技术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结合,将会推进我国航天育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梁小虹说。
“种业是农业的基石,不仅在过去,种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种业依然重要。”2018年12月2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第一次联盟大会暨航天育种论坛上说。目前,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新品种已在农业和其他相关行业有了一定的推广应用,经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的航天育种新品种超过200个;航天育种培育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和番茄、辣椒等园艺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40万公顷,增产粮食约13亿公斤;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成果在苜蓿等牧草、林木、花卉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也有一定规模的推广应用。航天育种在推动我国作物育种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1987年8月5日,我国发射了第九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家筛选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首次进行了卫星搭载开展空间诱变实验,从此开启了我国航天育种事业。三十多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全国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机构的不懈努力,航天育种事业取得重要成就,也面临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航天搭载材料的定向筛选、植物空间环境下的栽培技术、空间诱变材料高通量分子鉴定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植物不同受体材料空间诱变的后代选择育种技术,利用空间搭载诱变材料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性筛选、品质鉴定以及杂交育种技术已成熟地运用于育种实践。从多种科学的不同视角研究空间环境对水稻、小麦、牧草和园艺作物的诱变效应,初步探索建立起地面模拟部分空间环境诱变育种技术方法。除此之外,航天育种技术及其成果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截至目前,通过航天搭载已培育出了许多具有优异性状的粮食、蔬菜、瓜果、花卉等新品种、新品系。空间诱变能够有效解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加速了我国育种事业的进程,相信航天育种技术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结合,将会推进我国航天育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梁小虹说。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qikandaodu/2020/1011/895.html
上一篇:深圳首个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落地
下一篇: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测试报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