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业创新研究》收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征稿要[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刊物宗[05/28]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业创新发展研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背景及问题(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背景2 000多年前,太史公司马迁用“凿空”一词称赞张骞之交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背景及问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背景 2 000多年前,太史公司马迁用“凿空”一词称赞张骞之交通西域,由此开启了东西方贸易、人文交流通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法国汉学家沙畹先后提出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概念[1]。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2013年9月、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先后访问中亚和东盟过程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是中国首次提出的重大经济发展核心战略,影响深远,是持续推动中国崛起极为重大的发展方略,也将成为21世纪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全球发展战略[2]。 从地理空间上看,“一带一路”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中国境外主要包括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多个区域,共64国*“一带一路”提倡开放合作原则,中国政府在倡导该愿景时,并未对“一带一路”的范围进行严格、僵化的界定。目前经常出现的65国表述,最早出自新华社,但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其中绝大部分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地处沿边沿海的民族地区*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空间格局特征,从产业发展研究的视角将“民族地区”界定为民族九省(区),包括西藏、新疆、宁夏、内蒙古、广西五个自治区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以及民族自治地方面积较高的四个省份,即云南、贵州、青海、海南。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3]5,在对外开放势态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纵观历史,中华各民族对丝绸之路的开通、维护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4]。反之,丝绸之路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影响了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著名的三大民族走廊当中,西北民族走廊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干线,丝绸之路对西北诸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5-6]。藏彝走廊在沟通南北丝绸之路,进行中外文化互动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7]。 “一带一路”战略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新机遇、新形势的系统分析,基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分析发展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区域创新理论,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和对策。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业态老化。目前,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低,旅游产品多停留在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层面,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中高端产品项目少。民族地区的5A级景区(36个占18%)、五星级饭店(87家占11.77%)数量少,占全国总数比例低。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问题 1.旅游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效率低 2014年,民族地区A级景区总数占全国的17.05%,但接待总人数、营业收入、门票收入只占11.48%、9.40%、12.00%,产业效率明显偏低。其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占全国的30.5%,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的37.2%;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国约15%,但收入比仅占6%;入境过夜游客人均每天花费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宁夏、青海垫底。 2.旅游管理体制落后,阻碍产业发展 民族地区旅游行政部门同样面临着“大产业、小部门”的监管格局,加之改革滞后,职能转变缓慢,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差,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差。旅游开发以政府主导开发为主,市场化程度低。民族地区大型旅游国有企业、旅游上市公司体制弊病重重,企业效益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 3.旅游开发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民族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决定了旅游产业投资开发水平较低。2011年中国西部地区旅游投资全国比重仅占8%。截至2014年底,民族地区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全国比重仅为24.14%、27.38%、20.90%、14.09%。 4.生态环境脆弱 民族地区国土的不少区域是生态极度脆弱和中、重度脆弱区,而且在国家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生态重要性很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或禁止开发区域*详见国发〔2010〕46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二、“一带一路”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使民族地区由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边陲、末梢,走向了最前沿、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3]7。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主要包括发展政策、对外开放、产业升级、区域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融资、市场拓展、文化交流等八大机遇。 (一)发展政策新机遇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此后10年间又陆续发布一系列国发文件以促进民族9省(区)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民族地区纷纷推出各自的行动路线图,加紧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将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政策机遇期。 (二)对外开放新机遇 旅游业是重要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门槛低,贸易壁垒少,对外开放时间早、开放领域广、开放程度高,是对外开放的先导行业。相关研究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8]FDI(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明显低于中、东部[9-10]。“一带一路”战略使民族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地带走向战略前沿,在整个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扭转,民族地区旅游业对外开放将迎来新机遇。 (三)产业升级新机遇 “一带一路”重大互联互通设施的建设,将极大提高民族地区的旅游可进入性,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特别是周边客源市场潜力释放。跨区域、跨境旅游合作也会带来旅游产品线路、旅游市场、旅游营销、旅游品牌一体化乃至旅游发展共同体等产业合作模式的创新升级。市场的变化倒逼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旅游产品业态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 (四)区域旅游合作新机遇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服务“贸易畅通”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的多边合作机制是民族地区进行国际旅游合作的重要平台。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的常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西部民族地区与中东部旅游发达地区串联起来,形成面向东部沿海、深入欧亚大陆腹地的旅游合作发展大格局,使内蒙古成为联通俄蒙旅游市场的关键发展区域。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使西南民族地区成为面向港澳台、东南亚旅游合作发展的桥头堡。 (五)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新机遇 “设施联通”特别是交通设施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优先重点。民族地区是规划建设中的新欧亚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中巴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以及配套建设的欧亚铁路、中亚高铁、泛亚铁路等关键通道和重点工程的起点或重要枢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和桥头堡的广西和海南,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和邮轮航线开辟也将面临新机遇。跨境光缆建设、卫星信息通道建设也将促进民族地区智慧旅游和旅游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 (六)产业投融资新机遇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了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加之筹建、谋划、建设中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和“丝路基金”等,西部民族地区将获得更多国际层面的战略融资新渠道。旅游产业是“一带一路”投资热点[11],是资本市场重点流入的领域。 (七)旅游市场拓展新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是中国目前增长最快的客源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客源之一。2014年,中国最主要的20个客源国当中,“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国家有9个*目前,新兴经济体的划分标准国内外学界争议较大,英国《经济学家》认为是“金砖四国”加“新钻十一国”,博鳌亚洲论坛经济一体化进程2009年度报告认为是E11(二十国集团中的发展中国家),本文认为中等收入以上的发展中国家都是新兴经济体。这9个国家中,金砖2个,新钻3个。,占全年入境外国游客的37.16%,发展速度高于日韩、欧美等传统重要入境市场。 (八)旅游文化交流新机遇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国际旅游是文化交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的重要产业载体;民族旅游也是促进国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民“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方式。民族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山水相连、文化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近,是民族地区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展民间旅游人文交流的重要优势,也是中国对周边国家开展旅游外交的重要机遇。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优势 (一)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的关键区域和国际旅游大通道,是新时期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 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西北的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丝绸之路旅游带的重要节点。西南的广西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云南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对外开发势态进行了定位。。海南国际旅游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战略支点。95个沿边口岸中有57个位于民族地区*根据《中国口岸年鉴(2014)》统计,根据本文对民族地区范围的技术性界定,统计未涵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5个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全部位于民族地区,率先进行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的“一省一市一岛”也全部位于民族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走廊、国际骨干交通线路大都从民族地区连接境外。公安部和国家旅游局验收批准的17条边境旅游线路有15条位于民族地区。中国20个主要客源国有12个地处民族地区周边,其中有5个直接陆地接壤。此外,中亚、中东国家与中国西北穆斯林民族在宗教文化上相通,客源潜力大。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是新兴经济体,人口基数大,旅游出游市场巨大。良好的区位优势使民族地区有望成为“一带一路”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 (二)民族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国际旅游市场吸引力巨大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组合条件好,品位高,精品多,蕴藏着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民族地区拥有12项世界遗产、2项世界非物质遗产、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8处世界地质公园; 5A级旅游景区36个,占全国总数的18%*数据来源:中国国家旅游局网站 (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民族地区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时间较早、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西部大开发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加速,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平均多年增速10%以上。2008年以后,民族地区旅游业进入提升发展阶段,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多年增速保持在20%左右。2014年,民族地区旅游接待人次比2009年翻两番,从4.5亿人次增长至1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从3 284亿元增长至11 652.66亿元,增长了254.8%。与此同时,产业地位也不断上升。至2014年,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超10%的省区有6个,其中贵州、西藏高达31.3%、22.2%*数据来源:各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产业优势明显、关联产业多、产业融合能力强、市场潜力巨大、产品业态更新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产业。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对策 (一)创新发展理念,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国际合作和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其中包括多边共赢的合作理念、空前包容的开放理念和均衡协调的发展理念,这些新理念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启示。首先,要以开放促发展,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其次,要以区域旅游合作实现不同地区共同发展,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实现共生发展。最后,不同区域之间要均衡发展;同一地区内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之间,旅游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协调发展;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保护、生态保护建设协同持续发展。 (二)发挥后发优势,实施民族地区“一带一路”旅游先导发展战略 旅游业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树立旅游业“先行先导”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文化功能。通过旅游产业实现产业带动融合、兴边富民,发展旅游以促进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使旅游产业成为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融合的重要途径,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创新制度促发展 深化民族地区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实现由“旅游管理”向“旅游治理”的转变。在省(区)一级普遍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对产业发展综合协调;建立健全行业自我管理组织。其次,进一步深化民族地区旅游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优质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建立良性市场竞争机制。最后,要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旅游投融资机制。利用好现有的产业政策,积极营造更优的产业发展环境。民族地区地方省(区)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在旅游用地、旅游开放、旅游财税、旅游投融资、生态和资源管理、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和试点。 (四)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形成国际旅游发展大格局 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旅游区域合作发展。发挥民族地区地缘优势,使民族地区成为“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沿。加强国内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创新传统区域旅游合作,加强协同创新,避免同质开发、恶性竞争等现象的出现,实现共生互补发展格局。从国家层面推动民族地区与东盟、中亚、东北亚、南亚等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借助丝路申遗成功和高铁建设,打造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发展海洋旅游、邮轮旅游,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旅。编制“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国际旅游合作示范区,打造一系列精品国际旅游线路产品,倡议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和旅游高峰论坛,形成国际旅游发展大格局。 (五)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创新旅游业态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应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总体发展要求,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交通、旅游市场等方面的新形势,从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景观等资源基础出发,形成具有民族特征、文化特色、地域特点的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建立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型旅游向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转变。创新旅游业态,扩大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实施“旅游+”产业融合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商业、互联网、金融、交通、林业、体育、地质、水利、海洋、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 (六)创新旅游品牌和营销,开拓新兴旅游市场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和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市场需求,运用文化创意对现有旅游品牌进行提升创新。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串联整合区域旅游产品,协同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战略性国家旅游品牌。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化、个性化的智慧营销。打破常规旅游市场划分的惯常思维,在巩固日韩、欧美传统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大力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进行品牌营销和市场开发。 (七)创新旅游智库与人才建设,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以民族地区旅游院系为基础,大力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深化民族地区旅游教育改革。加强民族旅游研究学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民族地区旅游规划、旅游研究咨询行业的发展,改变目前民族地区研究咨询机构少,本地产业发展过分依赖中东部机构的不良局面。建立来源广泛的“一带一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专家库,专家的学科来源以旅游为主,同时包括经济、管理、民族、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学科,行业来源以各省(区)科研等单位、民族地区院校、旅游规划机构学者为主,同时吸收部分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一线企业的资深人士,以旅游智库建设支撑民族地区旅游业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qikandaodu/2020/082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