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业创新研究》投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收稿方[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刊物宗[05/28]
- · 《产业创新研究》征稿要[05/28]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高标准打造虹桥-相城产业创新联合共同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支持虹桥、昆山、相城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协同创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支持虹桥、昆山、相城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提升长三角区域产业技术水平、支撑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打造虹桥-相城产业创新联合共同体,成为进一步明确长三角城市分工,实现中心城市错位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探索。
发挥枢纽优势,加速创新要素共享。苏州高铁北站位于相城区,是距离上海虹桥枢纽距离最近的地市级高铁站,平均十几分钟就有一班高铁通往上海,通勤时间最快20 分钟。未来通过扩容,将成为京沪高铁与通苏甬高铁、如苏湖城际与苏锡常城际交汇的“双十字”枢纽。苏州高铁北站由京沪高铁节点升级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仅有利于缓解虹桥站客运压力,还有利于打造分工明确、组织高效、资源集约的沪苏高铁一体化发展格局。此外,相城毗邻上海的经济地理优势,有利于其承接上海产业、资本、技术等资源辐射,并共享虹桥商务区的会展、商务等服务。同时,相城依托土地要素充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量大和技术工人供给相对充裕,以及产业链引入合作的空间大等优势,能有力缓解空间、人力、资本等要素不足对上海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约,实现创新要素在虹桥与相城之间的快速共享。不仅如此,还可采用在上海开展从0 到1 的基础研发,在相城实现从1到N 的应用型研发、转化和量产的方式,实现虹桥-相城协同创新。
产业优势突出,产业格局协同互补。相城瞄准科技研发的终端环节,主动抢抓国家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创建的机遇,以研发产业为主,配套部分高端制造业,初步形成了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科技金融、智能驾驶、先进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未来产业创新高地,正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枢纽中心、未来活力中心。目前,相城已有专业研发公司1000多家,包括大数据企业495家、工业互联网企业121 家、科技金融企业173 家、智能驾驶企业46 家、先进材料企业131家、生物医药企业75家等。同时,相城启动建设长三角智能驾驶产业示范区,产业生态多元化特征明显,产业优势突出,与虹桥形成分工合理、协同互补的区域空间格局。
相城还依托领军型企业集团,带动高端配套产业的发展和优质资源要素的流入,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突破口,合力推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智能驾驶领军企业Momenta(初速度)的落户为例,其落户让相城集聚智能驾驶终端、模组、高精地图等关联企业46 余家,包括智加科技、华砺智行等行业领先企业。在全国率先提出“工业超市”连锁概念的企业——仕泰隆于2018年12月落户苏州,截至2019年6月,已经吸引30 多家国内外一流设备厂商带着新款数控机床、机器人、3D 打印机、自动化、测量检测及综合服务商进场,200多家制造企业现场“探班”。
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搭建协同创新载体。相城积极对接全国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建立创新联合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撑。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清华控股、苏州大学合作共建了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产业基地、阳澄湖国际科创园、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等科技载体。依托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与上海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协作,鼓励上海基础性研究成果到相城深度开发和转化,打通从“科学”到“技术”和从“技术”到“产业”的关键环节,构建完整创新链。其中,与上海大学共同组建智能物联创新研究院,建立共享单车华东制造总装基地;与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共建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苏州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已引入在孵企业43 家、人才项目16 个、产业项目27 个;与同帆云济(苏州)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电信学院等优势学科共同打造大数据与车联网(苏州)创新中心。同时,由国开金融牵头,与美国多个大学合作共建苏州国际医疗健康中心;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共建的长三角合作医院,已成立“大国工匠”工作站和高级专家诊疗中心;依托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等著名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国际医疗健康(苏州)中心,谋划共建长三角国际医疗健康示范区。
相城还致力于打造跨区域创新载体,积极承接上海创新资源辐射,为集聚联合创新人才、实现联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了平台支撑。在相城现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区、高铁新城三大产业创新载体基础上,建立上海虹桥苏州(相城)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打造展览展示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基金发展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其中,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对接优质科教资源,与中关村信息谷开展战略合作,意向导入银腾、天奥科技、同济天地、海之博等数十个科技项目,集聚国际优质科创资源,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交流、创新协同和资源共享。
发展科技金融业,构建联合创新生态。相城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先后组建成立相城金融控股集团和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不仅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苏南基地、中国(苏州)创投数字研究基地、相城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相城科技金融规划展示中心和长三角路演中心,构成了“一园两基地三中心”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与上海虹桥苏州(相城)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实现异地联动发展。此外,“一园五中心”中基金发展中心以打造长三角金融协同创新示范点为目标,广泛开展基金投资交流、项目融资路演、创投精英沙龙等活动,为不同产业方向的项目团队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支持,目前已有十多家知名基金管理公司有意向入驻。同时,相城还建立人才基金,如“阳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投向已落户或意向落户的权威专家和区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等各类优质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已集聚产业基金137 只、总规模达1255 亿元,初步形成了“产业+金融+科技+人才”的科技金融新生态。
对接体制机制,优化联合创新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联合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创新要素流动的政策环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相城努力实现与上海体制机制的融合对接,营造联合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积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实施“一窗办理、全科服务”改革,审批环节减少三分之一,即办件占比提高28.3%;通过将668 项“不见面审批”事项全部入驻网上办事大厅,开设24 小时自助服务区,真正实现“服务不打烊”。为让市场主体拥有更好的体验感,相城还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出台关于新经济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创建、院士工作站建设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策
文章来源:《产业创新研究》 网址: http://www.cycxyj.cn/qikandaodu/2020/0528/329.html
上一篇:我国创新效率测算研究述评
下一篇:广州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